中文  |  English
校训:立德树人,兼济天下
郝吉明

郝吉明,男,1946年生,博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硕士生 导师。2000年起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是国家十五”“863”计划环境污染防治主题专家组首任组长,现为主题管理专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经过20年的系统研究,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促成我国轻型车排放标准与欧洲标准的接轨。针对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在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及控制策略方面有深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

所属科研团队/平台

郝吉明院士工作站

教育与工作经历

2现今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首批特聘教授

21984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21981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21970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

主持科研项目

[1]我国环境汞污染的来源、化学特征及转化机制研究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项目来源:中国工程院

[3]长三角地区大气灰霾特征与控制途径及政策研究项目来源:中国工程院

[4]云南省执行环境空气质量国家新标准研究项目来源:云南省科技厅

[5]亚州减少能源消耗/CO2排放以改善空气质量项目来源:丰田汽车公司

[6]长三角灰霾成因解析及污染控制项目来源:丰田汽车公司

[7]评估短寿命污染物的气候和空气质量影响项目来源:欧盟,NORSK INSTITUTT FOR LUFTFORSKNING

技术成果转化

一、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

成果描述1、建立综合土壤、植被和气候因子的临界负荷半定量方法以及硫-氮-盐基三维临界负荷新理论和新方法,完成我国酸雨及二氧化硫控制区划分。2、构建基于酸沉降临界负荷的全国总量减排指标分配方法和基于排放绩效的行业总量减排指标分配方法。3、创建煤中硫的生命周期控制理论与技术方法,提出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的核心技术途径与技术政策。4、建立大点源排放监督考核和数据一致性检验技术方法和基于卫星反演、地面观测以及模型模拟相结合的减排环境效果评估技术方法。

二、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技术及应用”

成果描述1、研发出针对我国复杂源构成的包括时空和化学组分分配等功能的多层嵌套、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2、建立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决策分析方法,构建可针对污染物/部门/行政区域自由组合出减排策略的控制情景分析模块。3、建立减排-环境效应非线性曲面关系,筛选优先控制源,实现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措施/方案实施预期效果的快速定量分析。4、提出"--"协同控制的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途径和"燃料-布局-工艺"综合控制的固定源排放污染控制途径。发表论文118篇,他引1138次;SCI论文47篇,他引369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三、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

成果描述:本项目解决了高浓度污染物背景下气态HNO3吸附和颗粒态NH4NO3挥发导致采样误差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热光分析、碳同位素技术、特征元素示踪法及实时观测,发现冬季存在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定性和定量依据,定量解析了农田秸秆焚烧对中国城市含碳气溶胶的贡献。发现了典型低分子量二元有机酸和多功能团有机酸的吸湿性以及对无机化学组分吸湿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我国NOx排放因子数据库,揭示了1995-1998期间我国NOx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发表论文116篇,他引1497次。SCI检索论文50篇,EI检索论文49篇,SCI论文他引849次。8篇代表性论文他引461次,其中3篇被国际权威数据库ISI Web of Knowledge列为近10年高引用文章。单篇最高他引140次,在地球科学领域涵盖的2710篇上述高引用文章中排名前20%,被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列为2001-2005年期间中国学者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发表的SCI论文中引用次数排名第1。引用者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知名学者。

研究方向及兴趣

能源与环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联系方式

l实验室:郝吉明院士工作站办公室(环工楼A2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