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校训:立德树人,兼济天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2022 学术季第二期活动顺利开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促进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22年6月2号下午在环境楼A400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2022年第二期学术季讲座活动,活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号召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拓宽科研领域,提高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王家强教授围绕仿生光催化水处理规模化探索与实践主题给大家进行分享。王家强教授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岭学者、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委联系专家。国家光电子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工业废水光催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绿色褐煤能源化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云南省高校特殊污染物光催化处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昆明市污水处理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在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中,王家强教授通过科研的初心与使命、水污染现状(光催化水处理成套设备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污水处理厂深度除磷、仿生光催化污水处理厂等方面展开,通过污水催化剂研究,高级氧化技术,光催化技术及其水处理设备进行分享,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老师的介绍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主要研究方向为民用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中持久性自由基的排放因子及其生成机制并发表SCI2篇、中文核心1篇的赵金凤博士进行分享,它讲到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通过产生活性氧物质致使细胞发生氧化应激,与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的联系。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燃烧实验测定了不同固体燃料燃烧过程中PM2.5的EPFRs特性差异;计算了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PM2.5中EPFRs的EFs;估算了我国居民固体燃料燃烧产生EPFRs的排放量,评估了其暴露风险。同时,基于野外现场测量实验,研究了不同固体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PM2.5中EPFRs的EFs和排放特性;分析了EPFRs在不同燃料、不同炉型、不同燃烧条件下的变化情况;揭示了生物质和煤燃烧过程中EPFRs生成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该研究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EPFRs的排放特征,为PM2.5中EPFRs排放估算提供研究基础和数据支撑,同时为PM2.5的风险评估提供一个新视角。通过介绍,大家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创新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由研究方向为底泥溶解性有机质对污染物如氮、磷及重金属等的解析的硕士廖志成进行分享-《底泥疏浚中溶解性有机质对污染物的解析机制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他在分享中提到DOM对于内源污染物的释放尤为重要,而内源污染物的释放必然会对水生生物多样性带来影响。然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污染物从底泥中释放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而对DOM在底泥疏浚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以滇池底泥疏浚工程为例,分析底泥中DOM的理化性质,探究DOM特性与水体中氮(N)、磷(P)、镉(Cd)、铅(Pb)解吸行为及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疏浚后DOM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增加,高分子量DOM转化为低分子量物质。N、P和重金属(Cd、Pb)的解吸量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NH4+-N促进了DOM中Pb2+的释放,而PO43--P抑制了Pb2+的释放。相关性分析表明,DOM的理化性质对N、P、Cd和Pb的释放影响较大。芳香度及腐殖化程度低的DOM更易解吸污染物,进而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本研究揭示了疏浚过程中DOM理化性质变化所引起的污染物释放机制及其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水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本次讲座使同学们了解到更多学术发展方向,开阔了学术研究视野,拓宽了同学们的科研思维和学术视野,对同学们的课题开展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效搭建了师生交流平台,促进师生间的学术交流探讨。希望同学们能够再接再厉,在自己热爱的研究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我们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和实干担当,合力再创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为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学术交流会的到来!

供稿:环境学院研会宣传部龙肖霞